您当前的位置 : 中国兰州网  >  旅游  >  好风光
绣谷花自染
发布时间: 2020-09-14 10:15 稿源: 北京日报   编辑:柳杨春

  在距离北京市区百余公里外的京西群山中,有一个不起眼的小村子,名叫下清水村。就在五年前,这里还是门头沟远近闻名的低收入村。煤矿开采关停后,村民们的收入遭受断崖式下降,从每年平均两三万元直接掉到不足5000元。142户共262人扣上了低收入“帽子”,没产业、没活干让大伙儿看不到希望。2016年年底,村里开始谋划利用后巷沟煤矿遗存所留荒地打造“清水花谷”,经过四年耕耘,这片300多亩的赏花“圣地”成为都市白领打卡拍照和亲子游的首选,还给80多位低收入户解决了家门口的就业问题,让村民们吃上农游饭。

  煤矿关停全村慌了神

  记者见到村民于克明时,他正在花谷里拔草。戴着草帽,皮肤黝黑,老于是地道的庄稼汉。尽管年已花甲,笑容却像个孩子。别看日头挺毒,他和几位老伙伴丝毫不惜力。先是大哈腰在花丛中寻找,瞧准杂草用手攥紧,向上一提,最后用镰刀收尾,熟练麻利。

  花谷正值盛放期,于克明一抬头,就能看见百日草、硫华菊、荷兰菊、向阳花、鸡冠花等二十多种各色景观花卉,层层叠叠、相互簇拥。

  “你看现在这景色多美呀,我在花谷里干一天就是100元,家门口就业,以前都不敢想呀。”于克明感叹。

  把时针拨回五年前,不敢想的又何止于克明一人。包括下清水村党支部书记王进生在内的全村老少都没有“脱低摘帽”的头绪,他们正在经历着煤矿关停后最困难的爬坡期。原来,曾经的下清水村周边大小煤矿共有四座,几乎每家每户都吃着这碗“黑色”的安生饭。

  于克明那时候天天跑运输,起早贪黑地将原材料煤送往周边的蜂窝煤场,全家人都靠着他的收入过活。

  “那会儿一年下来挣三万多块钱还是有谱的,家里的日子很得过。大伙儿都这么干,我也没啥长远打算。”老于记得,那会儿拉煤虽然挣钱,村里的村容村貌却差到了极点。刮风都是黑的,煤矿上走一圈,衣服、鞋子都是黑的。更糟糕的是,山体被开采得光秃秃的几乎没有植被,空气中都弥漫着刺鼻的煤粉尘味道。

  村民们一边嫌弃村里的环境,一边又舍不得放下“金饭碗”。直到2009年,清水镇集中关停了镇域内的煤矿。一夜之间碎了“碗”,下清水村慌了神。

  出村打零工收入不稳定,村里没活干,自己除了种地外没有傍身的技能是村里所有人面临的问题。眼瞧着一年的收入从三万多掉到不足五千元,于克明“傻”了。

  “吃的差点,喝的差点都没啥,我儿子那会儿上初中,一天10元的生活费我这当爹的拿不出来,得舍着脸跟亲戚借,可谁家也不宽裕。”老于说。

  废弃煤矿建清水花谷

  没路要蹚路,没辙得想辙,王进生2016年当选村党支部书记后,就抱定了这样的心思。第一次开党支部会议,问题就被摆在了明面上。

  “咱们村现在262人都是低收入户,没个产业可不行呀,书记您得带着大家想办法。”异口同声,王进生看着每个人渴望的表情,郑重地说:“这事一定要找突破口,但是以前的老路不能走了,咱得坚持绿色发展,落实‘两山’理论,走条新路。”

  话好说,事难办,寻找突破口的过程并不容易。几番讨论下来,不少村民仍然坚持以种地为主,对生态旅游的想法感觉没底。然而,王进生和新来的第一书记马跃军敏锐地看到,村里大片闲置荒地有待开发,不远处百花山的花花草草也“敲打”着他们建花谷的神经。

  第一次到后巷沟实地考察时,王进生和马跃军纷纷皱眉。300多亩的煤矿遗存路面坑洼不平,地里的荒草足以遮挡膝盖。向下猛踩一脚,一个小坑顿时出现,长期开矿已经把这里挖空了。

  “这地方能行么?可是除了这再也没有更合适的地方了,其他空地面积太小。”村两委班子深知,没有十拿九稳的买卖,于是轰轰烈烈的改造升级工程开始了。

  2017年开春,在两委班子带领下,相关专家走进后巷沟,搞测绘、看地势、查土壤、定花种。与此同时,填土和平地工作速度加快。经过一年的集中改造,清水花谷初具规模。于克明等80多位低收入户就是在这个时期入驻花谷,成为了日常维护、浇水、种花的人。

  在于克明2017年的账本上有这样一句话:“我一天80元,媳妇60元,儿子半个月的生活费就出来了。”

  如今,每天在花谷出工的收入有了小幅上涨,每年4月到10月,老于和乡亲们都准时准点出现在花谷里,开心地劳作。老于是仔细人,家里的变化都能从账本上体现。三年多以来,不仅把曾经的外债还清了,每年通过花谷能挣1万5千多元,再加上其他收入,他家的年收入稳定在两万元左右。这不,去年,小有积蓄的于克明把自己的老房翻建了,升级为4间大瓦房,还装上了塑钢窗。屋里更是陈设一新,不仅厨卫齐全,还换上了大屏彩电,饭桌上也有鱼有肉。

  打造精品农游综合体

  曾经的荒沟,成了下清水村以农促游,打造观光农业的着力点。然而清水花谷的建设并未止步于观光旅游,村里也开始种植工作,打造生态田园花卉综合体。2019年,村里尝试种植的50亩红藜麦喜获丰收,产量达到7000斤,获利50万元。于克明和乡亲们不仅参与了种植,还加入了收割的加工、包装队伍中。村委会积极与对口帮扶单位进行协商,定期收购藜麦。同时充分运用微信平台,实现线上、线下双通道销售。

  同时,村集体利用流转的百亩土地种植红土豆、黑土豆、芦笋等“小而精”的农作物。此外,村里还种植了辽五味子、白芍等中草药。

  发展是全方位的,为了解决冬季旅游淡季的问题,王进生利用本村海拔高、天气冷的地理优势,带领村民沿国道打造冬季“冰塑”景观,助推乡村旅游,促进旅游接待业和农产品销售。“冬赏冰瀑带动经济发展,夏游花谷招揽八方客源”下清水村村委会墙上,挂着这样一面锦旗。截至2019年底,下清水村低收入户142户262人实现全面脱低,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1154元。

  如今,王进生又开始寻思以餐带游的新路径。他把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的师生请进田间地头,看野菜、品豆角、尝核桃仁。(记者张骜)

稿源:北京日报   编辑:柳杨春